远勤山强调,远航汽车整合世界最先进的资源,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,打造综合核心竞争力。王震表示,我们不是简单地堆料和拼凑,而是整合和集成,既发现各个合作伙伴的优势,然后做“1+1>2”的事情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“对于远航汽车,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坐上最后的牌桌。”远勤山直言不讳地说,如果没有这个信心,我现在就不会投资,那仍然能做个富豪;否则即使撑到最后,一旦没有实力成功就要成为“负豪”了。
“远航汽车最核心的能力是对产品的定义优势和整合优势,不管博世还是华为都不是拿来就能用,而是必须按照我们的设计思路和要求去做。”远航汽车董事长远勤山表示,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,远航汽车有信心坐上最后的牌桌。
远航汽车董事长远勤山
近日,远航汽车旗下首款车型――远航Y6正式下线交付。活动结束后,远勤山接受了包括中国经济网在内的媒体采访,就远航汽车的发展现状、核心竞争力,以及未来展望等做出详细解答。
以整合、集成打造核心优势
谈及远航汽车大家或许比较陌生,但其母公司大运集团知名度不可谓不高。从当年风靡一时的“风驰天下,大运摩托”,到进军商用车领域,打造出行业前十的大运重卡,再到通过布局大运新能源,成功实现“商转乘”。
“现在我们又推出高端豪华品牌远航汽车,整合世界最先进的资源,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,打造综合核心竞争力。”远勤山强调,关键是做好设计和整合,并进行反复的联动测试,最终才能把满意的产品交给消费者。“造车就像盖房子,我们要用最好的钢筋和水泥,但不能什么都做,否则不仅效果不好,而且时间线拉得很长。”
远勤山指出,远航汽车与供应商合作的原则就是: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用它们各自最擅长的优势。“一辆汽车有两万多个配件,其中核心配件就有几百个,不可能和一家供应商合作就能做好。把世界最优秀的技术整合联动在一起,就是最优秀的。”
“我们不是简单地堆料和拼凑,而是整合和集成,既发现各个合作伙伴的优势,然后做‘1+1>2’的事情。”远航汽车产品研发总监王震表示,以解决客户痛点为目标,把各个合作伙伴的优势进行高效整合和集成,恰好是我们的定位和优势。
远航汽车产品研发总监王震
据介绍,远航汽车目前研发团队有一千多人,另外还有合作伙伴的研发力量。“作为主机厂研发人员,最重要的是理解客户痛点,知道客户想要什么,然后将其转化为工程语言和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,让优秀的合作伙伴发挥专长,最终转换为我们的产品力。”王震说。
以博世为例,远航汽车与其在智能刹车系统、电子电气架构、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均有合作。远勤山说“我们和博世合作了好几年,就是要对各项技术进行不断的联动测试、匹配到位,如果拿来就用可能只需要几个月,但那样显然无法达到最佳效果。”
不过,远航Y6搭载的智驾功能并未完全放开,“作为一个豪华品牌,远航汽车首先考虑的就是安全,我们不会把不成熟的技术提前释放,所以在不断地进行测试,确保百分之百安全之后再陆续释放,后续会通过OTA升级。”王震解释道。
远航有信心坐上“最后的牌桌”
对于造车“新晋者”而言,当下是最好的时代,但也是最坏的时代。一方面,新能源车仍处于上升阶段,今年产销有望实现900万辆,市场潜力巨大,部分造车新新势力仍在进场;另一方面,车企“价格战”此起彼伏,燃油和新能源车企不断退出。
“从我自己几十年的造车经验来看,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会不会经营。”远勤山表示,有人说造车需要两百亿,但如果经营良好可能只需要一百亿,反之五佰亿都做不好。经营良好的企业花销少,但绝不是没钱都能做好,因为汽车是资金密集型产业。
在远勤山看来,新能源汽车目前还有许多“新晋者”,证明激烈程度还不够,仍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。“国内摩托车企业原来有五六百家,现在只剩下三五十家,赚钱的可能还不到十家,关键是再也没有一家企业新入局了,这才叫竞争激烈。”
远航Y6
“对于远航汽车,我们非常有信心能坐上最后的牌桌。”远勤山直言不讳地说,如果没有这个信心,我现在就不会投资,那仍然能做个富豪;否则即使撑到最后,一旦没有实力成功就要成为“负豪”了。
远勤山的信心,来自于自身的产品实力,以及销售渠道不断推进。“一家车企能不能成规模、赚到钱,要看能否让消费者满意。好产品在高端区域展示,销量规模自然就上去了,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。”远勤山说,随着远航Y6正式下线,这次我们在广州车展上配备10辆试驾车,让消费者充分试驾体验,最大限度感受远航汽车各项技术和性能。
在销售渠道方面,“现阶段门店都由我们自己布局,计划在明年年底前建设300家以上门店,用三年的时间布局超过1500家门店。”远勤山预计,300家门店一年费用约10亿元,1500家门店则需要30亿元左右。
“要说2024年就能销售10万辆那是在吹牛,因为产能跟不上,但销售3-5万辆没有问题。”远勤山表示,产品投向市场需要循序渐进,我们要扎扎实实打磨出好产品,并把服务做到位,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远航汽车的免费“宣传员”。(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)
相关阅读:
开启批量化生产交付 远航Y6何以杀出重围?
(责任编辑:郭跃)
专题推荐:
推荐阅读:
长安“金钟罩”首款标准电芯下线,未来将投入100 亿元研发电池